近日,有关社保由税务局统一征收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引起了广大人民以及媒体的关注。为什么要推行“社保入税”?原因很简单,为了强化对社保资金的征收力度。
为什么要强化对社保资金的征收力度?原因也很简单,是国家在养老金支付等问题上面临日益增大的压力,一些省份的养老金已经入不敷出,必须以“开源”方式,加大往养老金资金池里注水的力度。
为什么养老金支付“突然”开始面临压力?原因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
其一,老龄化社会到来,需要支付养老金的老年人口每年都在快速增加;
其二,体制内外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待遇,需要根据社会物价水平变化不断提升;
其三,社会生产效率提升有限,经济增长在持续放缓,已经无法满足养老金不断增长的需求。
那么,为什么国家不透过加大财政拨付的方式增加养老金总量,或是透过养老金投资方式实现养老金增值,而是要透过“社保入税”的方式来增加社保资金呢?
因为一,财政现在也非常困难。虽然根据财政部统计,今年前7个月的财政收入增长了10%,增幅大大超过同期的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。
但内有财政供应人口不断增长的庞大工资福利需求,经济增长也需要国家大量投资注入拉动,外有扩张性国家战略需要持续注入庞大资金以支撑运行,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务员工资都因财政困难而没有着落的情况下,要求财政加大给养老金的拨付力度,基本是不现实的。
其二,社保资金透过自身投资实现增值,其实国家这些年也一直在做。而且投资效益还相当不错。在经济和股市一片哀鸿2017年,社保的投资收益率,也达到了惊人的9.68%,收益率为1846.14亿元。
但还是那句话,收益增加赶不上需求增加。尤其是当整体经济乏力,资本市场表现疲软,生产性投资的边际效益又不断递减的情况下,即便是社保资金想要增值,也不会永远那么容易。
特别是,曾经作为地方财政主力的房地产市场被严厉限制(放开的社会与经济危害会更大),中美贸易战又刚刚开火,这都使得地方和国家财政的持续增长面临严峻的长期考验。
在这种情况下,通过“社保入税”,将社保资金的征收主体,从原来的社保部门转移到税务部门,一是可以透过对企业经营数据的全面掌握堵塞漏洞,二是可以透过税务稽查等手段,加大对企业的强制性征收力度。
这一征收主体的变化,对不少工薪阶层和企业,尤其是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来说,当然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压力。
对工薪阶层来说,如果雇主原来是按照工资实缴社保的话,可能还不会有多大影响,这次个人所得税减税的收益,还能装进口袋里。
如果雇主原来是按照社会最低工资缴纳社保,“社保入税”后,个人到手的工资就要少一大块。对这些人来说,这次减税产生的收益,可能还无法弥补由“社保入税”而造成的损失。
当然,有人说,社保足额缴纳,虽然眼前实得工资会少一大块,但因社保资金是多缴多得,等员工退休后的退休工资也会相应增加,所以总体上、放眼到退休看,其实并没有损失。
但问题是,员工当下的月收入就得立刻减少,个人和家庭生活,立刻就得受到影响,有谁会愿意当前收入突然减少,而将希望放远到遥远的退休之后呢?
对企业来说,这个冲击是最直接的。
毋庸讳言,在“社保入税”前,确实有不少企业,特别是民营经济、中小型实体企业、服务性企业等,会按照社会最低工资给员工缴纳社保,这是违规的,是一个降低企业成本的灰色区域。
根据国内最大的社保第三方机构“51社保”发布的《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7》统计,社保缴纳基数完全合规企业,在中国只有24.1%。
“社保入税”入税后,这个灰色区域就被消灭了,企业必须按照员工实际薪金缴纳社保,否则立刻就会在税务部门的数据中体现出来,会被税务稽查部门查缉、处罚。
对就意味着,将近75.9%的中国企业而言--主要是民营经济、中小型实体企业和服务性行业,人工成本将瞬间暴增。
据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院汪德华表示,如果“社保入税”,这些企业的人工成本将由此而增加至少30%!
本来,我国企业的社保费率总体约在30%以上,已经远高于日本、韩国的亚洲企业,甚至高过一些以福利完善著称的北欧国家;企业的宏观税率更是全球遥遥领先,超过了绝大多数经济体。
在沉重的税费负担下,民营经济、中小型实体企业、服务性企业的日子已经相当难过,有不少企业,其实也就是赚个辛苦钱。
现在,人力成本如果突然暴增30%,有多少企业会陷入亏损,甚至关门倒闭,真的是难以估计!
一些人可能会说,谁让这些“黑心”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主此前钻社保的漏子,活该他们倒霉,就应该让这些小老板“出血”。
但实际上,真正倒霉的,我担心反而会是这些幸灾乐祸说气话的人。
为什么呢?因为对真正高收入的人,这点损失根本影响了日常生活,最多是心情受点影响。
企业主也完全可以将企业卖掉关掉,或是解雇掉全职员工,用钟点工替代。
而对这些受影响的员工来说,则要么意味着会失去工作,要么意味着不仅社保没有着落,收入也会再度降低。
主管:中国商业会计学会|主办:中国商业会计学会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|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|北京网络行业协会|网络 110报警服务|不良节目举报|中国互联网协会|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|首都互联网协会
©2013-2020 chinaccai.cn 版权所有京ICP备18046989号-3